新視界─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 ------ 觀後感
展 期:2007/10/10 ~ 2007/12/25 陳列室:202, 204, 206, 208, 216
歐洲人在十六世紀積極向外擴張,東西雙方因商業貿易以及宗教熱忱而頻繁接觸。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,便利用西洋美術作品作為傳教工具。受到歐洲「西洋風」影響的清宮繪畫,便成為當時代特徵之一。其中郎世寧因畫技高超,是最為人熟知的宮廷畫師。
郎世寧(1688─1766),誕生於義大利米蘭,十九歲時,加入熱內亞耶穌會成為修士,研習油畫及建築。一七一四年,被耶穌會派遣到中國傳教,康熙五十四年(1715)抵達北京,以擅長繪畫服務於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時間長達五十一年。郎世寧在清宮致力於中西繪畫的調和,教導油畫,也參與圓明園歐洲式建築的設計。他在中國的早期作品如〈聚瑞圖〉和〈百駿圖〉等存放於故宮博物院,另外也留下許多為皇帝寫生的肖像畫,以及參與宮廷集體創作的作品。其實早於郎世寧來中國之前,清宮中已有西洋畫風的出現。但經由郎世寧以西洋透視、光影明暗等特殊繪畫技法融入中國繪畫畫風中,建立了同時具備西洋寫實技巧與東方欣賞品味的畫風。
其作品表現出人、物、景的細緻,寫實技巧,光影明暗表現清楚,例如:動物繪畫作品中,動物的毛髮、鱗片、角、眼神、姿勢、體態等,讓人覺得畫中的動物似乎是活生生的、有生命的,快要跑或跳出來到面前似的。畫中景物不是巨細靡遺就可足以形容的,其中畫中清宮場景、人物等作品,建物線條清晰、優美、草木生意盎然、似乎有徐徐涼風吹過的感覺。宮女們或站、或坐、或彼此交談等,又覺得我好像也是其中成員,錯覺中誤以為自己也是身在其中的人。作品上提詩、文字部份經由解說了解到多由宮中寫作能力頗佳之人與其合作,成就了許許多多精緻、色澤豔麗、美麗的中西合璧的作品,我們現今才能欣賞許多美麗的作品。
現今郎世寧的畫作在中國畫拍賣市場中是相當高價的作品,2000年他的《蘋野秋鳴》賣出價是1765.5萬港幣,是當時第二高價賣出的中國畫。由此可知,郎世寧的成就非凡,價值不匪。
郎世寧的代表作品有《八駿圖》、《聚瑞圖》、《嵩獻英芝圖》、《大閱圖》、《百駿圖》、《弘曆及後妃像》、《平定西城戰圖》等。後世藝評家認為他畫馬最為傳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