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開始看到書的標題直接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在檢討醫療環境的缺失、不足或失誤,似乎是在以消費者的立場去嚴厲批判醫療環境中的人、事、物等等。感覺到作者完全以與醫療環境對立的角度來呈現,因為本身從事護理工作多年,其實一開始心中有一些排斥。
在閱讀期間也慢慢認同醫療環境中的人、事、物的缺失、不足或失誤真的有,但後面慢慢的也呈現大家得努力之下,大環境仍有在轉變,往好的方面。
當醫院以經濟效益為最先考量,受影響的不只是病人、家屬,還有工作超載的醫護人員,不完知整的輪班制度,讓身心疲累的醫護人員在心裡吶喊 : 希望病人不要死在我的班裡,這樣壓力會好一些!在醫院企業化、財團化之下的環境,我們是不是忘了——人道醫療的真諦是「關懷別人,將心比心」。不只希望接受有效率的治療,也期待著人道醫療;我們渴望有表達關切和尊重的眼神、微笑、手勢。會使我們內心深深感到,我們還是人,不是只是生病的”軀體”。本書的作者瑪麗‧德‧翁澤以兩年的時間實地調查訪問病人、病人家屬與醫療人員,她犀利的點出病人在醫療系統當中所受的不當對待,為病人發出「渴求人道醫療的呼聲」,同時她也寫出醫療體系之所以越來越缺乏人性的潛在原因,及醫療人員的苦衷,並遠眺和解互惠的醫病關係。我們可以借鏡瑪麗‧得‧翁澤對於法國醫療體系的觀察,重新思考台灣的醫療人文教育、醫療體系的運作可以有何改變。
本書的內容可以提供醫療人員及一般大眾,不斷省思人我關係的好書。希望能遇到醫術高超及提供人道醫療的醫護人員,讀完本書,醫療人員會發現將心比心,創造和諧的社會,人人有責。如何來改變現代的醫療體系環境,達到人道醫療的展現,改變大眾凡事責難的作為,成為醫病互信,體諒大於責難的文化,應是大家努力、互勉的目標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